【青言】當人生出現(xiàn)意外,我們要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
【欄目簡介】
對話專家學者,聆聽青島聲音。今年伊始,青島新聞網推出視頻訪談欄目《青言》,聚焦各領域專家學者,為網友們答疑解惑。本期,青島新聞網邀請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外聘心理咨詢師、青島科技大學MSW合作導師劉婷,就清明節(jié)期間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這一話題,給出了專業(yè)的意見和建議。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李倍 視頻 徐斌
又到一年清明時,不少家長會帶孩子去祭祖、掃墓,當面對年幼的孩子提出關于死亡的問題時,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讓很多家長犯了難。這其中,部分家長會選擇避而不談或是含糊帶過,殊不知這樣其實是對孩子心理上的一種傷害。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曾說過:“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huán)境下長大,那么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睂Υ耍袊Q蟠髮W外聘心理咨詢師、青島科技大學MSW合作導師劉婷也有相同的觀點:“對于兒童來說,如何面對和死亡有關的恐懼或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喪失與悲傷情緒,將會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產生影響,若不適當處理早期哀傷癥狀,可能會在將來某一個年齡階段出現(xiàn)問題。”
而關于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劉婷也給出了專業(yè)見解,她表示,成年人首先要準備一個相對平靜的心態(tài)和兒童談論死亡,因為兒童在理解一件事時,表達這件事的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才會真正影響兒童。當兒童理解到死亡是一個現(xiàn)實,但他們依然安全時,討論就成功了一半,“有時候,陪伴孩子們體驗喪失和悲傷,也是一種財富?!?/p>
當孩子問“死亡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是怎么回答的?
當孩子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要用盡全部的方法保護他們純真的心,不讓他們受到傷害,不讓他們感到害怕。
但有些問題,他們總會面對到,比如死亡。
清明節(jié)期間,不少家長會帶孩子去祭祖、掃墓,當看到父母悲傷落淚時,孩子總會疑惑地問,死亡是什么?而作為父母的你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很多家庭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往往會選擇對孩子‘撒謊’,這種家長認為的保護,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劉婷說:“我工作中接觸的一些重度抑郁癥來訪很多都存在未被表達的、和死亡有關的議題,比如他們在幼年時家庭中就有長期陪伴的親人離世,但始終沒有成年人和他們談論過親人去了哪里?為什么會死亡?死亡是什么?”
說到這里,劉婷舉了個例子:“一些與死亡有關的心理疾病來訪,他們并不會一下子記起來生活中某個重要親人離世和自己今天的心理疾病有關,通常他們更容易描述自己有恐懼感、重復發(fā)生噩夢,以及和愛人、子女、父母之間糾纏的關系。但說著說著他們會告訴我在五六歲時家里一直陪伴自己成長的某個親人去世了,他在描述這件事的時候顯得無動于衷,甚至有點冷漠。追問下來才知道那時候他的父母忙于處理老人的喪事,把他托付給了其他親屬代為照料。之后家里人也從來沒有想起來要和年幼的他聊一聊奶奶去世,他的父親一直深陷悲傷很長時間借酒消愁,而母親則忙于工作和撫養(yǎng)他也顧不上和他細談。后來,他總是會在夢里重現(xiàn)奶奶去世后的家庭場景,他總是看到黑漆漆的一個房間,恐怖和不安是這個夢里的主色調?!?/p>
這樣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對來訪者的性格發(fā)展產生了影響:“他從中學到的應對喪失和悲傷的不良習慣就是回避和喝酒,最終他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興趣和熱愛,選擇了心理治療?!?/p>
劉婷認為,對于兒童來說,如何面對和死亡有關的恐懼或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喪失與悲傷情緒,將會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產生影響,若不適當處理早期哀傷癥狀,可能會在將來某一個年齡階段出現(xiàn)問題。
“他可能會感到迷惑、焦慮,這種焦慮的具體體現(xiàn)可能是害怕,緊接著這種害怕會蔓延為一種不安,然后失眠和噩夢會接踵而至,更嚴重的情況下,兒童會產生身心問題,比如低燒、腸胃疾病和其他身體反應。長此以往,隨著年齡的發(fā)展,兒童輕則會形成廣泛性焦慮,重則如果孩子本身還經歷了死亡場景,那么患創(chuàng)傷應激障礙的可能性會顯著增高。這也就意味著他不得不要用一生去修復這個創(chuàng)傷,生命力、生活質量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受到重創(chuàng)。”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專家:針對不同年齡段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既然死亡的話題不宜回避,那面對年幼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開口和孩子談論“死亡”?
對此,劉婷認為,成年人首先要有一個相對平靜的心態(tài)和兒童談論這個話題,因為根據社會參照的觀點,兒童在理解一件事時,語言固然重要,但表達這件事的人,他(她)的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才會真正影響到兒童,“當他們理解到死亡是一個現(xiàn)實,但他們依然安全時,討論就成功了一半?!?/p>
說到這里,劉婷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數(shù)據:一般認為3歲以下的兒童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3-5歲的兒童對死亡的必然性并沒有概念,他們理解死亡為一種可變化的、暫時的狀態(tài);5-9歲的孩子對死亡的不可逆性有了認知;9歲以上的孩子開始能夠逐漸對死亡產生比較全面的認識,意識到死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覺得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成年人可以先問問自己:死亡對我們意味著什么?語言所能傳遞的信息只占全部表達的20%-30%,我們真實的情緒情感和身體語言會傳遞我們對死亡真實的感受。談及喪失對我們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成年人是否平靜坦然的接受這個現(xiàn)實,能夠承擔喪失帶來的哀傷并繼續(xù)生活是最重要的?!眲㈡谜f。
“接下來是一些和死亡有關的預先教育,我們要關注孩子所處的年齡,如果是2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等待孩子自己來提出這個話題,比如當他看到一片葉子落下,秋冬換季有一些昆蟲和植物死亡與枯萎時,他們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他們去哪兒了?這時候我們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在向分離過渡的階段,比較難理解分離和死亡的區(qū)別,要盡可能的用具體的語言來表述:比如秋天來了葉子會枯萎、死亡;當他們此時詢問爸爸媽媽會不會死亡時,這時要正面回答,會的!”劉婷說,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此時父母還可以補充回答,比如爸爸媽媽會陪伴他們很長很長的時間,長到可以暫時忽略。
“而對于3-5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借助孩子飼養(yǎng)的寵物來做死亡教育,比如小倉鼠,他們本身的生命周期比較短暫。這一方式在歐美很多幼兒園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全面推廣了。孩子們逐漸通過我們坦誠的表達知道死亡并不是短暫的,是不可逆的了。這時候還可以借助繪本或者動畫片、電影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幫助理解死亡概念。比如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系列繪本《害怕可以說出來》,這個過程中要陪伴孩子去感受悲傷、難過、憤怒等等復雜的情緒?!眲㈡谜f:“至于超過5歲的兒童,他們已經逐漸發(fā)展出能更復雜的理解死亡的能力了,我們不僅要正面和坦誠的與他們談論死亡,而且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支持他們表達與喪失有關的情感,比如我們通常會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追思和哀悼死亡的小寵物或是親人,為他們寫紀念手冊、寫信,為他們立墓碑或是種下一棵植物;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們會更進一步的通過這種連貫性的死亡教育理解到死亡是一個會發(fā)生但沒有可怕到不能面對的現(xiàn)實。”
“在成年人所傳遞給孩子的經驗,會讓孩子明白:我們會悲傷、流淚、難過,但生活不會因此停滯不前。死亡是我們生活中的現(xiàn)實,但一切不會因此墜落。生命不僅可以以實體的方式存在,我們內心的紀念、藝術作品和傳世佳作中都潛藏著死亡背后永恒的生命力。”劉婷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當我們面對突然死亡時,因為喪失而暫時失去了照護和養(yǎng)育孩子的能力時,還是應該盡可能多的協(xié)調其他親人或專業(yè)力量介入對孩子進行心理調適。其實陪伴孩子們體驗喪失和悲傷,也是一種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