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島快評|老爸退群,誰來拯救“網絡親情”?
青島新聞網評論員 聞青平
近日,有網友分享“我爸退出家族群”,這一話題沖上熱搜。據稱,這名網友的父親是一個愛分享的人,但除了自己會給爸爸捧場,家族群里的其他親戚幾乎不作回應,于是,爸爸憤而退群。
一個傷了心的父親背后,是一萬個“冷清”的家庭群。這一事件也引發(fā)網友共鳴,有的稱手機里有同款家族群,有的稱家有同款退群爸爸。
熱搜背后,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冷問題”:誰來拯救“網絡親情”?
在出手拯救之前,我們先要明白群聊傳播的特點: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溝通方式,“載不動許多情”。除了沒人回應之外,很多的文字回復也會產生嫌隙。
一般來說,信息傳播有四種形式,分別是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其所傳遞的信息量是呈遞增狀態(tài)的,正因如此,我們的手機通信早已從“短信時代”發(fā)展到了如今的“視頻時代”。
文字傳遞重要信息不成問題,但要其承擔社交功能,承載喜怒哀樂等感情因素,便顯得捉襟見肘。為了彌補這一不足,1982年,歷史上第一個笑臉表情符號“:-)”誕生,后來又有了眾多顏文字表情,以及現在豐富多彩的表情包。
沒有表情,文字難承親情之重。據報道,一網友剛起床便看見老媽在家庭群里發(fā)了個帖子:《這五種堿性食物是癌細胞的死對頭,堅持吃……》。他回復了一句:“都辟謠了,別再轉了?!卑l(fā)完他就洗漱去了。沒想到,很快,媽媽私信他,認為不應該在群里公開質疑她,“我們就那么不受人待見嗎……”一通數落后,被以三姨為群主的家庭群踢出了群,三姨還在私信里跟他說,“你媽為這事氣得都抹眼淚了。”
試想,如果該網友在文字后配一些笑哭等表情,或者多說幾句,語氣更委婉一些,一定不會如此“出口傷人”——盡管本無惡意,純粹是說個事實,但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想象空間太大了,可以是厭嫌,也可以是善意提醒,還可以是開心大笑。
干癟的文字易帶來曲解,冷清的群空間易傷人心。
特別是對于網絡“新手”的中老年人來說,比如退群的老爸老媽們,他們一是不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不了解多數群聊已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事實;二是身上穿著脫不下的“長輩長衫”,希望在網上也得到如現實中一樣的尊重,結果可想而知。
要解決這一問題,年輕人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如可以在私下告訴長輩,大家都比較忙,平常的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無法做到以哪個人為中心,而且大家對群聊基本都設置了“消息免打擾”,有時確實會錯過閱讀。更重要的是,作為老網民,大家對群聊消息基本都適應了“沉默”,甚至連紅包都懶得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發(fā)東西,一定要學會接受“冷場”的局面。同時要相信,不是親情出現了問題,而是精力的問題。
當然,在適當的時候,年輕人也要力所能及地“捧場”,將維護家族群的和諧及活躍作為一種責任和義務,要學會“哄”長輩,做好“精神養(yǎng)老”。
在這一點上,千萬不要說不會。在網絡上,這是一個語言“通脹”的時代,當“哈哈”都顯得過于敷衍,必須打出五個以上“哈”才表示開心的時候,豈能不知如何回復?將修煉得爐火純青的“乙方文學”取出一瓢,便足夠長輩們享受了。
面對親情,《論語》中講“色難”,今天的文化名人馬未都曾說,“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痹诩易迦毫睦铮覀円惨煤皖亹偵?,對待最親的人,也要有一種“生分”的客氣。
“網絡親情”,是網絡時代一種新型的親情空間,很多人也呼吁新型的孝。
如何讓“網絡親情”更親,在網上構建一個溫馨的家族小天地,似乎長輩們和后輩們都需要學習、適應和改進,畢竟在網絡空間里和諧了,會令親情錦上添花,否則很可能反噬現實親情。
曾經有詩人寫過一首名為《生活》的詩,正文只有一個字:網。生活像一張網,千頭萬緒錯綜復雜,情感交織。而現代生活,真的上了網。
網絡具有虛擬性。但在網絡空間里,演繹的也是實實在在的親情。莫因網絡之“虛”而令親情虛化,反而更應借網絡之便利優(yōu)勢,使得親情升華,令一家人更加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