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青醫(yī)附院邢泉生博士等人經過10年研究,總結出一套在小兒體外循環(huán)心臟手術中保護肺功能受損的方法,攻克了此類手術的一大難題。該項研究日前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嬰幼兒心臟畸形矯治技術已經成熟,但體外循環(huán)術后肺損傷成為影響手術療效的主要因素。手術過程中,病人自身的心臟要停止跳動,肺臟也要停止工作,因此必須以一套“人工心肺機”維持原來心肺的生理功能,這套人工心肺機即為“體外循環(huán)”。臨床病例顯示,心臟手術體外循環(huán)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現肺水腫、肺炎、肺不張、呼吸衰竭等肺損傷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死亡。
青醫(yī)附院邢泉生教授等在研究中發(fā)現,這種肺損傷是由于體外循環(huán)過程中損傷了患兒自身的肺表面活性物質所致,而這些活性物質在維持小兒正常呼吸功能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他們成功地從新鮮豬肺中提取其肺表面活性物質作為一種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來彌補患者自身即內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損傷,從而有效實現肺保護。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在提高和優(yōu)化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作用、效果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這些發(fā)現和成果是以動物實驗、體外循環(huán)模型、臨床病例為對象,通過10年研究才最終取得的,將極大地改善小兒先心病手術的療效。
參加鑒定的國內知名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密切結合臨床實際問題,具有很強的獨創(chuàng)性和很高的實用價值,發(fā)展?jié)摿薮,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張鯤鵬王麗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