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寫道:“平兒答應著,一徑出了園門,來至家內(nèi),只見鳳姐兒不在房里。忽見上回來打抽豐的那劉姥姥和板兒又來了,坐在那邊屋里……”
打抽豐,原意為彼處豐稔,前往抽豐,后泛指利用各種關(guān)系和借口,向縉紳或有錢之人索取財物與贈與。打抽豐,亦作打秋風、打秋豐。
五代王定!短妻浴贩Q這種行為是“打風打雨”,明代謂之打抽豐。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辨證上》云:“米芾札中有‘抽豐’二字,即世云‘秋風’之義,蓋彼處豐稔,往抽豐之耳!
為什么又稱打秋風呢?是因“當時官府的衙役,總在秋風乍起時,以做棉衣為名,向富戶募款,所以‘打抽豐’一變而為“打秋風’!保ㄎ⒀浴洞蚯镲L》)清人翟顥《通俗編•貨財》載:“《野獲編》載都城俗事對偶,以‘打秋風’對‘撞太歲’,蓋俗以自遠干求曰‘打秋風’,以依托官府、賺人財物曰‘撞太歲’也……”《永憲錄》卷三亦說:“有無厭之輩,一遇門生升授外職,老師、世兄以及同年、故舊探望索取,名曰:抽豐!笨梢娺@種風氣,盛行于官場、民間。
《警世通言》中的《桂員外途窮懺悔》載:“他自不會作家,把個大家事費盡了,卻來這里打秋風!
《醒世恒言》中的《盧太學詩酒傲王侯》載:“適值有個江南客來打抽豐,送兩大壇惠山泉酒。”
在《通俗篇•貨財》中記載了靖江郭令的《辭謁客詩》,中有“秋風切莫過江來”之句,可見打秋風之為人厭惡了。
劉姥姥被平兒等人視為是來“打抽豐”的,語含鄙夷之意,但劉姥姥并不是那些“無厭”之徒,只是因為家貧,又有一層與賈府拐彎抹角的親戚關(guān)系,故上門來尋求救助罷了。她的女婿說:“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試試風頭再說!笨梢娝麄兊撵话。劉姥姥帶著板兒頭次進賈府,費了不知多少周折,待見了鳳姐,又看了多少臉色,聽了多少不咸不淡的話,最終還是硬著頭皮說出此行的目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連吃的都沒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沒個派頭兒,只好帶了你侄兒奔了你來!兵P姐還算賣面子,賞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讀到這里,我們不禁對劉姥姥充滿同情之心。
在清代,最有名的“秋風客”,要算寫《閑情偶寄》的李漁了。他不是因窮困要去打秋風,而是要維持一種上等人的體面,不斷地騷擾他的朋友、親戚,或攜家?guī)Э谝蛔?shù)月,或上門以種種堂皇的借口索取饋贈,被人引為笑談。
聶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