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數量上去了,質量下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猷,最近查閱了很多學術報刊。他發(fā)現文章的作者署名,一個人的很少,幾乎沒有,最多的竟有七八個人。他質疑,“科學研究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怎么會湊巧到七八個人同時創(chuàng)造了這個思想?”
馬大猷院士分
析說,這其中肯定有很多人是順便搭車的!耙粋人寫了篇文章,把別人的名字署上,對自己也沒什么大的損失;下次別人有了文章,把自己的名字也署上。還有很多人自己寫完,覺得分量不夠,干脆找個有名的人署在前面,方便發(fā)表!
他說,因為鼓勵多出文章,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論文數量上去了,可是質量下滑讓人擔心。據他了解,在最近的一次統(tǒng)計中,5年內中國科研人員發(fā)表的所有文章約66萬篇,而科研人員是42萬人,平均每個人1.5篇?杀粍e人引用比較多的僅有2.1萬篇!耙蒙倬鸵馕吨匾奈恼路浅I!
“論文質量一定要有保證。”馬大猷院士建議,假如一篇文章同時署上好幾個人的名字,那么每個人的貢獻就按幾分之一篇來算,并依照這種方式記錄在案!叭绻@樣,科研人員肯定會考慮自己的投入產出,可能會比較好地解決署名多的問題。搞科研、發(fā)表文章不能搞大鍋飯,否則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科學發(fā)展!
學術腐敗何時休?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學術道德這個老問題又被拿到桌面上討論了!在其他不少場合,這個問題也曾被一再提及,但這次的主角是一群德高望重的院士。
更多的時候,這個問題屬于圈內人私下的談資。哪些人破壞了學術道德,已成圈內公開的秘密?稍诿鎸θν馊藭r,他們多是沉默。沒幾個人愿意戳穿“皇帝新衣”,因為說真話的代價太大。
在學術界,得罪一個人,就等于得罪他的老師、同學、好友……最后得罪的人數以幾何級數增長。實際上,得罪一個人就等于得罪數不清的人。這意味著舉報者不知道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會被穿小鞋。
十幾年前,學術批評網創(chuàng)辦者楊玉圣,以真名批評自己當時所在高校一位老師抄襲別人的文章。沒想到,這件事情引起巨大反響。后來,楊玉圣得罪的人越來越多,楊玉圣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得罪了多少人。如今,他開玩笑說:在學術界,自己得罪的人可能最多!
上個世紀80年代,與學術規(guī)范有關的問題曾經被列為邊緣話題。公開談論、揭露種種不規(guī)范現象的學者還是少數,比如陳平原、楊沐、鄧正來等。如今,這個問題成了大眾話題,有關學術種種不端行為的內幕越來越多地被公開,但步楊玉圣后塵的人卻不多。
在這些被公開的內幕中,大多數信息提供者并沒有署上真實姓名,其中也不乏利用匿名打擊報復自己對手的人。多數人是因為不敢或不愿露真名而招致太多的麻煩。
不管怎樣,楊玉圣等人仍在致力于學術規(guī)范?墒,他們在揭露一個又一個的學術不端行為的同時,又一批學術不端行為接著出現了,還有更多的不端行為隱藏在冰山下。教育部去年曾經出臺學術規(guī)范的有關條例,質疑的聲音隨之而來———因為并沒有相應的懲戒措施,學術又何以能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