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各類“學習班”“興趣班”充斥在校園內(nèi)外。在大街上隨處都張貼著宣傳廣告,許多家長津津樂道,然后孩子們便沮喪地背上書包踏上求學之旅。身后是家長倍加期望的眼神。在這些被稱為“祖國花朵”們身上,我們再也看不到兒童應有的童真和童趣,他們的歡樂已經(jīng)被一雙無形的巨手剝奪了。
回想我
的童年,我們自由生長,真正體味到童年快樂無憂。我們是玩“老鷹捉小雞”長大的一代,我們也是吹著口哨長大的一代。到了真正入學的年齡,我們可以按時地完成各科作業(yè),也并沒有存在“壓力”與“減負”之說。父母盡量給我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并沒有強制我報什么“班”,但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一個村里娃,居然也學會了繪畫和作文,還得過一些獎。重要的是,我經(jīng)歷了真正的童年,而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是的,是過分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而促使許多家長寧可使孩子及早結(jié)束童年,要他們拼命去學,去“深造”,認為這樣才算出息。他們將“學習”局限在書本中,局限在小學至大學的16年光陰中。豈不知生活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作家王蒙說“我是學生”,他看待學習乃是一生一世時時刻刻的事。高爾基的大學就是社會,就是生活,正是基于對生活的深刻體驗,他才創(chuàng)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北大一位教授出的《北大畢業(yè)等于零》,充分說明現(xiàn)在的學生并沒有走出課本走出學堂,沒有在社會的百科全書中得到實際鍛煉。如何將課本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教育者應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F(xiàn)在有很多家長,教師只懂得一味給孩子灌輸知識,卻沒有對他們進行道德素質(zhì)的基本教育,致使許多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許多大學生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應具備的道德操守,比如劉海洋潑熊事件即是一例。況且有些家長是為圓自己的“碩士夢”“博士夢”而強逼孩子上各類“班”,孩子并不具備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如此一來,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厭學棄學的心理。媒體上經(jīng)常報道:某大學生因?qū)W習壓力過重導致自殺;某中學生因仇恨父母干涉其戀情狠下毒手。凡此種種,使人心驚膽寒?磥恚斞赶壬暮袈暋熬染群⒆印比缃駞s證實了這個時代!
現(xiàn)在真的是到了知識經(jīng)濟大爆炸時代。但這“大爆炸”的背后,卻隱藏著一雙雙欲哭無淚的眼睛,扼殺許多純真和潔白的靈魂。周圍有很多低齡的孩子,當看到爸爸和一個阿姨在說話時,便立即認定爸爸“包二奶”;有同性的孩子在一起玩時,便說“同性戀”?窗,這就是“大爆炸”所產(chǎn)生的心靈危機,這就是早熟孩子們普遍的心理狀況。在媒體上鬧的沸沸揚揚的“80后”現(xiàn)象,正是商業(yè)炒作的結(jié)果,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乃是“利用”與“被利用”,他們以自己的青春為賭注,目的只為兩個字:“名”和“利”。相比而言,許多默默耕耘的前輩作家雖沒有如今的“火”,卻正是以己所學施于眾人,更令人欽佩。因此,有人說這個時代容易產(chǎn)生天才,我卻從不相信什么天才,我只相信一顆高貴的靈魂勝過無數(shù)輝煌的冠冕。
中國式教育,主張孩子應該對父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而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有獨立思考的權(quán)利,他們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心和道德感。因此有學者感嘆道:“告訴我們的孩子隨地吐痰的弊處遠比學會做幾道應用題重要的多。”
游戲童年,讓每個孩子都在輕松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因為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而不是“蒼松”。(羅博學)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