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歷史優(yōu)秀建筑對于一個城市意味著什么?是一段凝固的時代記憶,是一
種生活方式得以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見證,抑或是對歷史無言、逝者如斯的一聲穿越時空、歷盡風雨飄搖的感嘆。當2005年春天青島市人民會堂的二次改造正式開工,機械馬達的隆隆轟鳴和拆卸中激起的滾滾煙塵彷徨四溢之時,這座歷經(jīng)近半個世紀風霜的優(yōu)秀老建筑盡管也會有些許的神傷,卻一如1960年首次矗立老城中心的風光。因為在2005年,城市賦予這座歷史優(yōu)秀建筑以新的使命:它在城市中的角色定位將會發(fā)生有生以來首次質的飛躍,并將準備以全新的內涵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生。而這一次它所承載的,將會是城市另一個嶄新時代的輝煌記憶與另外一種特定生活方式的衍生。    背景如果說1997
   年青島人民會堂歷史上的首次大規(guī)模改造,還只是對已有設施設備的一番并不具有前瞻性的更新?lián)Q代,那么2005年的此次改造則是一次富有決定意義的、關乎會堂前景的開拓性變革。
   1997年7月,青島市政府投資1500萬元,對會堂的設施、設備進行改造。這次改造使會堂成為舉辦大中小型會議、承辦大型文藝活動,集演出、會慶、洽談、放映休閑娛樂綜合功能的理想活動場所。
   2005年,以青島首次承辦國際三大賽事———青島國際小提琴比賽為契機,市人民會堂面臨一次嶄新的歷史性機遇———完成由中高層會議設施向高標準藝術演出設施的完全的角色轉換。在此之前的2002年,市人民會堂的上級主管部門正式由市直機關服務中心轉屬市文化局,青島市人民會堂的業(yè)務職能亦由此自然發(fā)生轉移。而之后的幾年中,盡管市人民會堂也嘗試過引入演出檔期制,并提前排定了全年的演出節(jié)目單,推出一年百場演出計劃,然而結果卻都自行擱淺。市人民會堂實際并未如期實現(xiàn)這一業(yè)務職能的完全轉換,其中最大的阻塞瓶頸便是硬件設施建設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設施定位的不確定性。
   而根據(jù)記者最新獲得的消息,青島市《關于組建青島交響樂團的批復》相關意見日前也正式開始實施,在這項批復中亦明確規(guī)定青島市人民會堂將與原歌舞劇院所屬海信交響樂團重新合作建組,組建成立青島交響樂團,并將在二次改造后成為交響樂團檔期演出的固定演出活動場所。這項改革方案的出臺使得市人民會堂的未來走向以及在城市未來文化建設領域所具有的重新定位愈加的明晰且富有建設性。
   歷史青島人民會堂于1959年5月在清朝總兵
   衙門舊址上動工興建,它的興建被看作是對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0年5月30日正式建成。此時全國僅有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與重慶的人民會堂能與之比肩。
   會堂院落中至今保留著百年的銀杏樹和楊樹?傉嫉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建筑設計莊嚴宏偉,其建筑風格仿效北京人民大會堂,據(jù)說完體是比照1:10的比例原樣縮建的。
   在45年的歷史進程中,人民會堂多次舉辦了國際、國內重要會議和活動,曾接待過鄧小平、葉劍英、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其外國貴賓;青島市歷屆黨代會、人代會在此舉行。青島市的經(jīng)濟貿易洽談會、名優(yōu)產(chǎn)品博覽會、服裝博覽會等各種活動都曾在這里舉辦過;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奧地利、加拿大、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團體在此成功地進行了訪問演出。在過去的近30年時間里應該說市人民會堂始終是作為青島市唯一的大型高品質會議及演出場所而存在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以來,它幾乎成為這座城市政治與文化生活的代名詞。
   記憶46年,作為一座城市曾經(jīng)的標志性建筑
   的歷史年代并不漫長,然而當記者千方百計要找到最初的建筑設計者陳鐵林時,才倍感歲月的無情。昔人業(yè)已駕鶴西去,而飽含設計者心血、甚至還有一些不愿被提及的傷痛的建筑卻留給人們永恒的城市記憶。
   青島著名學者、原圖書館館長魯海向記者描述了一直深藏于記憶深處的人民會堂!昂笈_很大,化妝間的數(shù)量很大,而且每個房間都設有兩用化妝臺,翻開就是一面鏡子,合攏了就是寫字臺;我記得舞臺上的背景共有12道拉桿,也就是說可以同時將12道幕布拉到舞臺的上方藏起來,那種設計在當時來說還是相當先進的;原先建筑的頂部有一個巨大的花燈,由12朵小燈組合而成,再加上大門邊枝型燈,映照著表面涂有金粉的浮雕,金碧輝煌,尤其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要建設一座這樣標準的設施顯然要有極大的決心和魄力。”魯海先生告訴記者,正是由于這些華麗的裝飾,建筑設計者陳鐵林在十年浩劫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煎熬與磨難。
   那些曾經(jīng)存在的燈飾與涂著金粉的浮雕已毀于“文革”,而在1984年才調到人民會堂工作的周海江看來,這座建筑卻依舊散發(fā)出無限神圣肅穆的光芒!霸鹊膹S子里一個月可以發(fā)100多元的獎金,在當時已經(jīng)很了不得,可是對我來說,只有進人民會堂才是對我價值的最大肯定!1984年周海江正式調入市人民會堂,“當時以會議見長的人民會堂可不是普通人隨意可以出入的地方,要求入內人員必須裝容整齊,帶釘掌的鞋是絕對不準進入的,為的就是保護地面!钡谝淮巫鳛檎铰毠ぬみM人民會堂,周海江的心情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自豪。“其實那時的設備和現(xiàn)在比真算不了什么,音響設備使用的是電子管的供放擴大器,放映機還是燒炭棒的;拉幕要用人力拉動碗口粗的棕繩?墒悄苡H自動手操控這些設備,當時心里真是說不出的幸福。”
   在周海江的記憶中,至今還保留著對改革開放之后1984年青島首次引入埠外演出盛況的深刻記憶。“那是上海的多菱藝術團的綜藝類演出,當時1900多個座席場場爆滿,原先的10場演出不得不追加到20場。就連會堂的邊后門也都擠滿了人,門一開就會涌進來!边@次青島改革開放后的第一臺文藝演出,后來不得不調集當時與會堂相鄰的常州路監(jiān)獄警力前來維持秩序,可謂是盛況空前。
   令周海江難忘的另一幕出現(xiàn)在1998年改革開放20周年,整整一年內周海江和同事們馬不停歇沒吃過一頓完整的午飯,以單位、社團為主體的青島各界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以一天三場的頻率大規(guī)模地輪番上演,“舞臺來不及拆裝,只好中午連軸轉;常常是前門未走出去,后門又沖進來另一場!
   建筑見證城市歷史,見證城市的發(fā)展變遷,見證城市文化生活的日新月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會堂會議功能的式微亦與城市政治中心與經(jīng)濟中心的東移規(guī)劃相關。也正因如此,在周海江看來此次會堂改造項目才更加具有決定性的戰(zhàn)略意義!皹I(yè)務職能得來個徹底的轉變,觀念上也得徹底改變,將來的人民會堂最看重的可是演出市場啦!
   未來一面是懷念,一面是期待;一面是修舊如
   舊,一面是設施新增,改造后的市人民會堂具體將發(fā)生哪些變化、展現(xiàn)何種風貌,這一連串的問號承載著人們對這座建筑的無限遐想。而日前這些想像中的未來場景終于有點兒眉目了。
   反聲罩如果說會堂功能的核心———舞臺的改
   造,是會堂水準綜合提升的關鍵的話,那么新增的反聲罩就是這個關鍵中的關鍵,因為它是專業(yè)音樂廳不可或缺的建筑聲學結構。音樂反聲罩是在樂隊演奏或獨唱中改善劇場聲學條件的設備,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研究所針對市人民會堂的功能和建筑特點專門設計的反聲罩實用而又靈活:上頂反聲板、后反聲板和側反聲板三部分共同組成了這個被稱作罩子的主體。上頂反聲板平時垂直懸吊在舞臺上方,用時便可降下并翻至一定角度封閉舞臺上空。同樣,后反聲板和側反聲板,也可升降移動,分別用于封閉舞臺后方和兩側舞臺。
   三部分同時啟用時,便在整個會堂重新布置了聲場,防止聲音被巨大的舞臺逸散和吸收。因此,反音罩能夠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聲能,而不需使用擴音設備,避免聲音失真。而聽眾原先在人民會堂聽不到的高音聲區(qū)部分也會在此次改造后得以還原,這樣一來,觀眾就能夠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頂級音樂會了。
   燈光隨著反聲罩
   的增加,舞臺的燈光系統(tǒng)也將發(fā)生變化,變得更加適宜于演職人員的操作和安全。原來只能上下運動的舞臺燈光吊籠,將改為上下、左右兩維移動,還可載人工作,改善表演區(qū)布光。
   舞臺后方還會增加后燈墻,這樣,在制作大型文藝晚會節(jié)目時肯定會增色不少。所有的燈光系統(tǒng)由網(wǎng)絡數(shù)字調光控制系統(tǒng)調節(jié)和控制,能編輯組合不同的場景燈光并記憶1000個場景組合。雖然舞臺燈光系統(tǒng)增加了不少機械運動,但人性化設計和輕便材料的應用卻絲毫不會增加噪音干擾,不影響觀眾的觀演環(huán)境。
   聲控會堂新的聲音控制系統(tǒng)除擴聲系統(tǒng)的改
   善外,更加入了數(shù)字錄音系統(tǒng)的設計。該設計不僅能夠滿足小提琴比賽的要求,更體現(xiàn)了其后使用的長期規(guī)劃,不僅能夠滿足文藝演出和會議錄音工作,還具備了后期混音、編輯、剪輯和制作母版的功能。
   舞臺監(jiān)控除聲、光系統(tǒng)變化外,設計方案還在
   監(jiān)控室內增加了舞臺監(jiān)控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根據(jù)演出的需要,將攝像機攝取的舞臺演出實況及觀眾區(qū)、化妝間、貴賓室、聲控室、音控室等情況實時傳送到各演職人員工作位置,便于及時調整工作偏差。另外,在現(xiàn)場直播和錄像時,能夠實時回放現(xiàn)場節(jié)目信號。
   LED顯示屏另一個醒目的變化是幕布上方
   和舞臺兩側將架設LED顯示屏。屆時,彩色的LED顯示屏除播放文字、圖片等信息外,還可顯示視頻文件和三維動畫,徹底取代并升級原來的布制橫幅。
   觀眾區(qū)與舞臺相比,觀眾區(qū)的變化更加徹底。
   原有坐席已被拆除,新裝座席將由原來的皮制座椅更換為布制座椅,除更加柔軟舒適外,更具防反音、吸音功能,配合整個會堂聽音環(huán)境的改善。階梯式設計也將使后排觀眾擁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方便節(jié)目觀看。同時,為增加舒適度,座椅的數(shù)目也由首次改造的1800多個座席減至1600多個。
   鋪設地膠的地面將具有靜音作用,可避免演出中途觀眾走動帶來的不便。
   后臺會堂的后臺設施也將進一步擴容,除
   化妝間、服裝間、排練廳及評委休息室等,還將增設一間恒溫恒濕的斯坦威琴室。
   當然,這座矗立了近半個世紀的室內演出設施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相信關心它的觀眾們會在完工后慢慢感受,細細品評。(本報記者李魏本報實習生呂倩)
   
圖為改造之后的人民會堂舞臺效果圖。傅學軍攝
   
▲圖為反聲罩。
   傅學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