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進行的斯諾克中國賽決賽中,神奇小子丁俊暉一夜成名。此前默默無聞、如今卻戰(zhàn)勝7次世界冠軍亨德利奪得冠軍的他,用“神奇”這個詞來形容真是再恰當不過了———但同樣“神奇”的是,這位臺球神童僅僅是小學畢業(yè):從小學四年級起,丁父便讓他半天上學半天
練球;到了初中一年級,干脆讓他輟學打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名18歲的神童語出驚人:打球有錢賺,讀書有啥用?
一場關于“丁俊暉模式能不能效仿、該不該效仿”的爭論迅速展開。
其實,筆者倒是認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倒不是僅是個案的“丁氏模式”,而是頗有些普遍意味的“丁氏語錄”———這便是:讀書有啥用?
讀書有啥用?古人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俗語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時至今日,前者已鮮有聽聞,倒是后者大概還可供一眾學子苦讀之余聊以勵志———如今,這“黃金屋”日益看漲,“顏如玉”日益難討,所謂“書中自有”,那還不得臥薪嘗膽、挑燈夜讀十數(shù)載,藉此捧上“金飯碗”、從此衣食無憂?于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便成了父母的家訓、學子的動力……在這種邏輯下,丁俊暉所說的“打球有錢賺,讀書有什么用?將來畢業(yè)了還不是要找工作”倒也順理成章、無可厚非。
與讀書功利化相呼應的,是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大學升學率乃至“名牌”升學率,成了中學教育者的座右銘;面向“市場”追求就業(yè)率,成了大學教育者的指揮棒———在這種情勢下,“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仍成效不大,“應試教育”批了多年仍打而不死,便不足為奇;“幼兒園學小學內(nèi)容;小學生學初中內(nèi)容;初中生學高中內(nèi)容;高中生學大學內(nèi)容;大學生卻在學幼兒園內(nèi)容:對人要講誠信、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給老人讓座”的教育怪圈,便見怪不怪……從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角度講,丁俊暉的成功,倒真有些讓我們的頂尖學府相形見絀。
教育本義焉在?照韓愈的說法: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今天我們培養(yǎng)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同樣不能只重“授業(yè)”,而淡漠“傳道”、“解惑”:傳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其心靈,陶冶其情操,豐富其頭腦,崇高其精神……倘若偏離了本義,任由功利化傾向甚囂塵上,那“讀書有啥用”的疑問就將永久繼續(xù)下去。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