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7日,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協會和中國城市影院發(fā)展協會聯合發(fā)出“周二半價日”倡議,雖然此舉并非電影局發(fā)布的行政令,而是一次純粹的行業(yè)倡議,卻得到來自全國21個省市區(qū)43座城市的218家影院的相繼響應。如是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作為電影市場下游終端的影院對于這一挖掘市場潛力的國
際通行手段普遍具有相當的主動性。
青島電影公司在倡議發(fā)布的第一個星期二(6月21日)便在市內的5家影院宣布同期實行全天五折優(yōu)惠,而事實上,市內影院價格相對最高的青島匯泉電影城,早在去年開業(yè)一個月之后,就已開始嘗試與“周二半價”這一國際慣例接軌,以聚集在每周一和周二大幅流失的影迷,而據悉近一年的堅持已使匯泉影城開始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周二觀影群體”。
國家有關部門曾經透露過一組數字,2004年全國的票房總額是15億元,賣出門票總數約1億張,平均每張電影票15元。而在青島我們粗略地算出,平均每張電影票的價格約在18元至20元之間,高于平均值3至5元的票價似乎并不算高;然而若是我們按照收入與票價的比例,與部分發(fā)達國家比較,反差則十分巨大。
據統(tǒng)計,按平均每張電影票18元計算,則一張門票約占青島職工工資的1/80,北京的這一比率為1/55。同比,美國紐約晚場電影票價7美元,相當于當地一名普通工人月收入的1/214;德國柏林晚場電影票價13馬克,等于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154;法國巴黎票價等于月收入的1/108;我們的近鄰韓國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的1/150,日本票價則相當于1/125。這些數據顯示,國內影院還有較大的降價空間來使得看電影對市民百姓而言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當然票價,在整個中國電影產業(yè)諸如審批立項、生產、銷售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之中都只能算作“細枝末節(jié)”,但就從上述數據看來,也恰是高票價的事實直接阻礙了絕對基數本已減少的部分觀影人群進入影院,“周二半價”因此成為挖掘電影市場終端潛力的必然之舉。
同時事實也證明了實施“周二半價”的有效性。匯泉電影城每周二的平均票房與實施半價之前基本持平,也就是說其人流量較之從前翻了一番。位于中山路的中國影院周二人流也獲得大幅攀升,幾與周末相當,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并不指望周二半價能夠帶來等同于周末的票房收益,不過這樣一來,周二的人氣確實要高于以往同期的水平。即便在“半價”前后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的新影院———永樂電影城,負責人依舊認為實行周二半價的前景光明:“周二半價應當算作一種影院讓利消費者的公益行動,隨著人們對這一舉措的了解,影院在給觀眾帶來實惠的同時,也必將獲得更多的人氣!
“搞半價日對電影市場來說只能說是一種良性刺激,”青島電影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說白了這是對現行票價的一種考量。能夠進影院看電影的人群是一定的,而如果打折日的票房明顯提高,就會有部分周末的觀眾轉移到周二半價觀影,從而把平均票價拉低,這樣一來,整個電影市場的票房其實不會上升,也就是說,周二半價,不可能‘救市’。而就另一方面來說,確實會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回到影院,比如影片《頭文字D》,目前它的周二票價僅10元,這對學生觀眾而言的確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fā)現,部分市民不進電影院,也并非只緣于票價因素。一位熟悉電影市場的觀眾認為,真正把電影市場做起來,票價因素只占30%,舉辦各種活動、加強軟硬件的管理占到20%左右。而真正占主導地位的是片源!艾F在好片子太少了,沒好片子,再低的價格都是白搭!保ɡ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