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沒人管管呢?我要說的是,今天的中國男人,在面對另一性別時,已經普遍不知道如何開口稱呼她們了。 稱呼男人,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想不起更合適的稱呼,你手上至少還有一張王牌,就是“先生”。“先生”是現成的,至少不會引起對方反感!
先生”管轄范圍廣大,適用于從青年到老年的所有男人。遇到老年男子,在“先生”前加個“老”字,也非難事。而在稱呼女性方面,現代漢語尤其是民間俗語的難處在于,我們竟然找不到一個類似“先生”這樣的普適性稱呼了;更要命的是,幾乎每一種針對女性的稱呼,現今都有收縮適用范圍的傾向,需要我們在暗室里痛苦地摸索。那些原本定義清晰、邊界明確、大家多少年用下來一直非常親切順口的稱呼,如小姐、阿姨、女士等等,好像突然出現了嘩變跡象。連在街頭向女人問路這樣的家常小事,稱呼時稍不留神,都可能踩上一顆言語地雷。 比如說“小姐”,這本是一個讓人非常信得過的稱呼,完全符合傳統(tǒng)禮節(jié),聽上去也音節(jié)輕柔,對于身為“美麗性別”的女性決無詆毀之意。但奇了怪了,就因為某些在娛樂行業(yè)討生活的女子也有以之自稱的習慣,為數更多的非此行當的姑娘們,就得決絕到不惜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氣概,發(fā)誓與該詞不共戴天。大家都知道,今天如果你在南方某些城市稱呼年輕女子為“小姐”,等著你的只能是白眼。令人不安的是,該種地域性習慣,正有輻射全國之勢。我確實整不明白,將一個原本屬于自己的稱呼,拱手讓給那些不當得利者,就為了捍衛(wèi)某種莫須有的語言貞操,至于嗎?這一捍衛(wèi)不打緊,我等面對年輕女子時,卻平白無故地多了幾分囁嚅和猶疑。該怎么稱呼你呢,姑娘?
傳統(tǒng)分類法是這樣的,稱呼未婚女子為“小姐”屬于尊敬,稱呼已婚女子為“女士”,同樣無可非議,F實情形是,“小姐”之名已被許多女孩子所排斥,而“女士”這一原本有望與“先生”并駕齊驅的普適性稱呼,竟也遲遲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推廣!芭俊敝Q,惟一的弱點就是正規(guī)了些,但“正規(guī)”本是所有禮節(jié)性稱呼的題中之意,被人正規(guī)地稱呼一下,有何不妥呢?我知道有一位公認的才女編輯,曾公開聲稱最反感被人稱為“女士”,那么該雜志的主編大人,每次用小紙條向她吩咐個事,都必得以“先生”稱之?稱“女士”為“先生”,當然是一個更加敬重的稱呼。這表明,有些女人并非不喜歡被人用正規(guī)的方式稱呼,她們其實是嫌“女士”這個詞,正規(guī)得不到位!斎唬芭俊敝Q得不到推廣的另一個深層原因,與女性潛意識中的年齡恐懼有關。顯然,我們正處在一個大多數成年女人都忌諱披露自己年齡的時代,而“女士”中暗含的年齡指向,足以令那些在年齡問題上特別敏感的成年女性感到不快。事實上我發(fā)現,我們在稱呼女人時面臨的種種困難,往往與她們無法直面自己的年齡有關。我該怎么稱呼你呢,女人?
聰明的做法好像是,稱呼女性時永遠不要冒犯她們的年齡警戒線,如能在稱呼對方時在年齡暗示上適當下降一級,必然更為可取。比如,面對一個原該叫“大媽”的人,改稱“大姐”就要牢靠得多。看破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明白,之所以不能稱女性為阿姨,原因還不在于“阿姨”的稱呼容易被人誤解為女傭,而是該稱呼里竟然陰險地藏著一個“徐娘”。
通常,我并沒有以職務稱呼別人的習慣,但面對一位不知如何稱呼才好的女性,如果我湊巧知道她的行政級別或喜出望外地聽說她曾經是一位老師,我的舌頭會有一種得救的感覺。記得有一次在網上,面對一名我吃不準該如何稱呼的知識女性,倉促間我竟然學起了法國人的派頭,徑稱對方為“某某夫人”。這個理論上最為得體的稱呼,甫一出口就遭到了有些網友的善意嘲笑,嘲笑者中有男人也有女人,讓我一時頗覺狼狽。麻煩的是,他們只是指出我的稱呼有點滑稽,卻并沒有告訴我如何稱呼才是不滑稽的。附帶一說,在網絡上與女性交流,稱呼問題好像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即終于出現了一個普適性稱呼:“MM”(即妹妹或美眉)。哪怕被稱呼者在年齡上可以做我的母親,稱她“妹妹”時我竟然也不必擔心禍從口出。顯然,這是一個經過男女網友無數次試探、磨合而終獲普遍認可的叫法,“MM”二字,也就有了救苦救難觀世音的仁慈。想明白女人為什么會認可“MM”,女性稱呼中的所有奧秘,也就不難索解了。
理解了是一回事,現實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現成稱呼可用,又是一回事。比如,在生活中我顯然不可能當著某位女士的面稱她為“妹妹”。我覺得,在女人們普遍計較稱呼而我們現代漢語的稱呼資源又極端貧瘠的情況下,女性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像西方人那樣率先告知希望被別人怎樣稱呼,也是一種時不我待的修養(yǎng)!敖形野⒋喊,先生!奔偃缬腥诉@么對我說,我會向她投以充滿感激的目光。
周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