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1—11月全國審計共查出違法違規(guī)金額2900億元,全國共對2.2萬名黨政領導干部進行了審計,196名領導干部被移送紀檢監(jiān)察和司法機關處理。
讓我們先回憶一下上年度同期審計結果,2004年1—11月全國共審計9.5萬個單
位,查出的各類違規(guī)問題經過處理后可增加財政收入245億元,減少財政支出8.8億元,向紀檢、司法機關移送各類違法犯罪線索超過千余件。
我相信,因為審計對象的不同,審計結果自然也會有差別,也就是說,今年查出的違法違規(guī)資金遠遠高于上一年度,并不意味著今年的違法違規(guī)資金有了“長足發(fā)展”。
但自2003年國家審計署刮起“審計風暴”兩個年頭以來,“問題資金”越查越多,從一個側面表明,深知“不潔手段”將面臨審計,而最終“懸崖勒馬”的官員其實沒有多少。
以今年為例,接受審計的2.2萬名黨政領導干部,居然人均亂用資金達到1300萬?梢钥吹贸鰜,一些官員是根本不把“審計風暴”當回“事”了。不可否認的是,審計既以“風暴”的形態(tài)出現,在起始階段還是蠻有“看點”的。揭開了某些“資金黑幕”,進而將“資金黑幕”的“主人公”予以懲處,老百姓說,早該這樣了?墒菚r間不久大伙就發(fā)現,這“審計風暴”怎么竟至于如此“浪得虛名”,審計出了一些問題,鮮見下文或者說僅見到了“一部分問題”的下文。這樣的“懸念”久了,多了,公眾的大腦里不免會生出一個大大的問號:興師動眾地審了一番,難道這“審”,究竟是要成為“風暴的結果”嗎?
由此看來,那些鐵了心要在公款流向這個問題上繼續(xù)任意發(fā)揮的個別官員,沒有形成對“審計風暴”的敬畏之心,實在怨不得別人。一種“風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高高地舉起、輕輕地放下”的角色之后,其打了折的“殺傷力”,也實在是由不得別人不當回事了。
于是我們就會看到,每一例審計結果都會觸目驚心,如果把1—11月的審計結果加到一起,就該是觸目驚心的N次方了。于是我們就會發(fā)現,每年1—11月審計出的違法違規(guī)資金,不過成為一長串數字,如果這一長串數字讓印鈔廠再印一回,那得多少人加班加點啊!
毫無疑問,公眾期待審計結果的結果,一刻也沒有消失。年度審計能夠查出那么多問題,表明了現階段乃至于今后一段時期審計工作的必要性。問題在于,審計不該是“結果”,通過審計發(fā)現問題進而建章立制,完善監(jiān)管,讓違法違規(guī)資金少些再少些直至絕跡,那才是“風暴”的目的地。如果我們的“審計風暴”在進行中就幻化為“和風細雨”,如果審計的結果年年觸目驚心,一年更“勝”一年,那這個“審計”,還有多少需要繼續(xù)的理由?
作者:賀萬鑫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