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部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及其引發(fā)的激烈爭論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無獨有偶,一項新政——“購房實名制”也引發(fā)了一場激烈的討論,成為時下樓市的最新熱點。

名字與饅頭
建設部前段時間公布了2006年的工作重點,其中落實“實名購房”就是重點之一。而這個消息被業(yè)內外大多數(shù)人士認為是抑制投機炒房的重要手段,這也成為了樓市最新的爭論焦點。
陳凱歌先生說,“饅頭”是盜版,嚴重侵犯了相關著作權人的權益。而在話語權的另一邊,以胡戈為代表的“草民”則聲明,公民有自由評論的權利,“饅頭”的沖突本質上屬于以上兩種利益代表的沖突。
反觀購房實名制,由于信用體系尚未完善以及相關監(jiān)管措施的不到位,我們可以想象“偽實名制”將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泛濫,而一些炒房者的親戚好友以及一切愿提供身份擔保來謀求利益的“名字“們都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金貴。一方面是私募證件者及相關權益人的“名字”會成為他們造假生財?shù)墓ぞ,另一方面,望眼欲穿的中低收入老百姓,依然等不來屬于自己“名字”的那套房子?
“一個小小的饅頭就能引發(fā)出這么多事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結尾,“主持人”有這樣一段話。另一邊的地產圈,一個名字也可能引起如此紛爭,正好比一個關于“房子”的讖語!把浮敝皇且粋玩笑,而“名字”則表示了這樣一種信號,宏觀調控最重要的是保障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問題,這是我們需長期堅持的基本邏輯。
每一個名字的自覺
關于購房實名制的爭論,不論正方還是反方,無一例外地都認為單靠實名制還遠遠不能限制房地產投機和炒作行為。正方觀點大多認為,實名制背后接踵而來的將是一系列“組合拳”,包括進一步的配套政策以及相關稅費調控,逐步完善信用體系,加強房地產交易相關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等等。而反方則大多對以上“組合拳”的執(zhí)行時間和力度表示了理性的憂慮。
對于“饅頭”,中國教育網(wǎng)總編輯陳志文如是說,“技術手段、法律手段永遠是第二位的,人的自覺才是第一位的!倍懊帧钡谋澈笫侵袊康禺a的結構性扭曲和群體理性缺位,呼喚理性的回歸,樹立和諧、健康的樓市發(fā)展觀同樣離不開人們的自覺!罢行g無善惡,看何人用之”,人性本身的自覺才是樓市健康發(fā)展的良藥,而溝通則是最佳的催化劑。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今天,如何使有效的溝通成為一種規(guī)則控制下的開放與自由,已成為每一個“名字”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我們需要不斷地完善政策、更新政策,但不會有哪一項政策可以涵蓋世間萬千糾紛的解決路徑,當然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中國房地產的全部問題。但是它可以孕育奇跡,也正在孕育奇跡,這奇跡就孕育在我們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今天,我們可以依靠技術來為炒房者制造壁壘,但永遠有新的“智慧”可以破解今天的壁壘。有形的是法律與技術,無形的是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和道德意識的提高。地產界一直在為前者的完善群策群力,而作為社會個體,無形的東西更值得每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