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祖強 賈小飛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部要恢復文革中斷的器樂比賽,首先選擇了“基礎好,起步不艱難”的小提琴;時至今日,全國小提
琴演奏比賽已經(jīng)開展了八屆,而且小提琴教育“始終比其它(器樂)條件好”。昨日,“八小”藝術(shù)顧問吳祖強抵青,點評了小提琴比賽在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
比賽促進小提琴發(fā)展
作為現(xiàn)今中國音樂界的泰斗人物,吳祖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進入了文化部“復興”音樂的計劃中。而全國小提琴比賽恰好在1981年進行了首屆比賽,吳祖強回憶“要找好安排,基礎好”的器樂打頭陣,所以首先選擇小提琴。后來在1986年,文化部又舉辦了中國國際青少年比賽,“國家投資給中央音樂學院提高教學硬件,資助選手買好琴”,這樣,比賽又客觀促進了小提琴發(fā)展。
隨著全國小提琴比賽一屆一屆的傳承,“各個音樂學院之間互相交流”,小提琴教育在中國發(fā)育的條件比其它器樂都好,吳祖強認為小提琴一直就有發(fā)展優(yōu)勢。
從通行證到大擂臺
“最初舉辦全國比賽,是為了選拔出好選手,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吳祖強評論,開始的幾屆小提琴比賽,其實有一個直指國際比賽的選拔目的。雖然這不是唯一的選拔方式,但是通過國內(nèi)比賽走上國際擂臺的選手的確很多,“國內(nèi)比賽是為配合國際比賽舉辦的”。
“現(xiàn)在比賽完全放開,可以自由報名”,不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際,都是敞開報名,“比賽成為了一個大擂臺”。
“公平”難斷但有“平衡”
今年比賽,特別限定了中央、上海音樂學院選手進入決賽的名額,以保證有地方選手入圍!捌鋵嵶钤绲谋荣惥陀幸(guī)定,但是沒有這么明確”,吳祖強說,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地方院校的積極性。至于是不是“公平”,吳祖強認為難以定義,只能是說院校之間找到“平衡”,“效果到底怎么樣,要到以后看”。
記者 賈小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