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作者文集 ????湖南省教科院人力資源所日前推出了一套師德考核管理系統(tǒng),為師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確的量化標準。據報道“師德成為該系統(tǒng)中首要 的考核指標,總分為25分,占到老師績效考核總得分的1/4。每違犯一項,視情節(jié)扣5到25分,后果嚴重者取消當月獎金”(9月28日《長沙晚報》)。 ????近年來,中國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可謂每況愈下,師道尊嚴不再,有的教師甚至被家長和學生視為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用績效考核的方式來管理師德,一個無法避免的負面效應就是此舉會嚴重玷污師德的純潔性。因為“德性”也好,“德行”也罷,最珍貴之處在于發(fā)自內心,一個教師表現(xiàn)出良好的德性,不能為了圖利,亦不能是因為懾之于罰,否則的話,無論他的“德行”看上去如何完美,人們也會將其視為一種虛偽或懦弱的表現(xiàn),對他的人格只會更加鄙視,而決不會更加尊重。德性只有在沒有外在利益誘惑甚至會給自己的利益帶來不利影響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才會熠熠生輝,令人肅然起敬。 ????其次,這套制度的設計者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用這樣一套“考核管理系統(tǒng)”來管理“師德”,實際上相當于給師德定了一個標價:“總分為25分”。而道德本來應該是無價的,有了價格,那也就可以討價還價了。也就是說,一位教師是不是表現(xiàn)出良好的師德,取決于他能不能承受得起失去“25分”的代價,如果他預期從違反師德的行為中,獲得的收益大于“25分”的話,那他就完全可以將“師德”棄之如敝履了。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看,這樣做是完全合理的,不這樣做才是非理性的??紤]到“25分=當月獎金”,應該說這是一個很低廉的價格——師德真的就如此廉價嗎? ????“績效”本來是企業(yè)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但這些年來被用得越來越濫,似乎成了一種可以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藥,今天居然要被用來管理道德了。但這里存在的一個明顯悖論是:“績效”管理的前提不僅是承認人們的私欲,而且還是在利用、鼓勵人們的私欲——被管理者的私欲有多么強烈,則其創(chuàng)造“績效”的動機就有多么強烈。而道德的本質卻是利他主義的,要求人們抑制自己的私欲,不要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進,而是要按照他人利益最大化、群體利益最大化、乃至社會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進。把私欲和師德強行嫁接在一起,使道德行為具有自私的動機,這是在摧毀師德,而決不是在弘揚師德。 ????重建師德,只能靠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靠領導者的率先垂范,靠不留情面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靠輿論的嚴厲監(jiān)督……總而言之,重建道德,只能靠喚起內心深處的道德感,靠信仰的力量,而不能靠利益的驅使——那只能導致普遍的虛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