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聞晨報》報道,最近網絡上比較流行“中國式”一詞,百度里對“中國式”的解釋是一個網絡上反映“中國社會”特性的流行語,通過它能看出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看出中國人的心理狀態(tài)、思想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等。
而被一連串分析樓市的數(shù)據(jù)和觀點搞得有點暈的購房者則被戲稱為“中國式買房者”——普通市民都成經濟學家了。其實,一個普通市民消化不了復雜的經濟大道理,他們的初衷就是為了能買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房子。然而,買房的種種不省心和復雜性也成就了中國式買房。
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傳統(tǒng)的觀念,中國式購房者歷來是重“買”輕“租”的,這也會導致市場供應、需求結構的畸形,而且往往很多置業(yè)者喜歡一步到位,尤其是對于年長的購房者來說,這種想法更為偏重。以下的買房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個案,這也是“中國式買房”的一個真實寫照。對于普通工薪階層,買房意味著傾入幾代人的積蓄和努力。由此,正在或者即將購房的置業(yè)者需要量力而行,步步為營不失為一種策略,一步到位也并不是必須的。
中國式買房之新上海人:“買房就是熟悉上海的過程”
曾幾何時,租房生活是小林堅定不移的選擇,作為新上海人,小林大學畢業(yè)后七年多的時間里都是選擇租房。隨著步入婚姻殿堂,租房這樣不太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顯然已經不適合他,原本一直抱怨房價貴,覺得租房經濟劃算的小林也不得不開始四處看房。四五個月的看房過程也讓他重新熟悉了上海。
“不去看房怎么買得到房”
小林買房伊始就確立了總價原則,根據(jù)當時手頭的情況,他確定自己可以接受的總價在120萬-140萬元左右,極限價格是150萬元,無論如何都不能突破。“我是首次購房,所以不存在限購的問題?!?/p>
現(xiàn)在買房的人都不可能離開網絡。小林剛開始也是先在網上找房。在幾個比較大的房產門戶網站,小林選擇總價120萬-140萬元的房源并開始貨比三家。然而讓他失望的是,網上很多房源的真實性都有問題?!懊髅鳂酥?20萬元的房子,打電話過去詢問時就已不是這個價了,或者干脆說已經賣掉,中介會向你再推薦其他的房子?!苯涍^幾次折騰,小林放棄了“空對空”的折騰,而是腳踏實地地“跑盤”去了。
從三四月的初春到七八月的仲夏,小林跑遍了大半個上海,幾乎每個雙休日都疲于奔命,每天都會接到好幾個中介的電話,身心俱疲的他一度就要放棄了。朋友的鼓勵使他堅持了下來。“不行你就借點錢”、“買房是要看緣分的,不看房怎么買得到房?”
寶山、嘉定、松江、閔行、浦東……盡管已經到上海七年多,但這次買房的經歷才是他真正了解和熟悉上海的過程。“我覺得買房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在慢慢成長,對多個板塊的地理位置、交通狀況,實際房價甚至未來可能的波動都有了了解,甚至不亞于一些所謂的專家了?!爆F(xiàn)在回顧幾個月前的經歷,小林頗有點苦中作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