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30日,身著警察服裝的中國陸海軍進駐青島,接管青島防務,在山東路(今中山路)太古洋行設立臨時警察廳,分駐青島區(qū)、臺東鎮(zhèn)及李村區(qū)。
日本急需借擺脫山東問題的羈絆以緩和國際關系危機,也是青島得以回歸的一個原因。面對一戰(zhàn)后日本難以獨占中國的國際形勢,為避免與列強發(fā)生尖銳對立,國力不足的日本主動妥善處理一些敏感問題,放棄一些次要利益,以求協(xié)調與美、英等列強的關系,改善本國的國際環(huán)境,從而保住在一戰(zhàn)中獲取的主要利益。維護東北等地勢力范圍是日本的核心利益,拋棄青島本來就是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既定方針,在逼迫中國直接談判交還青島已不可能的背景下,日本借華盛頓會議之機順水推舟,適度妥協(xié),以“國際協(xié)調”為名拋棄已“殘骸化”的青島,在不完全退出的前提下放棄了在山東的部分權利,也避免了國際社會在東北等核心利益問題上對日本施壓。即使如此,日本國內一部分人仍難以接受,聲稱日本做出了單方面讓步,是“屈辱”的外交,為日本重新侵占山東大造輿論。因此,交還青島只是暫時解決了山東問題,日本卷土重來的危機沒有得到根除。
中國收回青島這一歷史事件帶有明顯的不徹底性。國際力量沒有根本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國政府無力根除日本在華的侵略惡果,為未來國際社會留下嚴重的后果,這一教訓值得注意。華盛頓會議召開期間的1921年11月26日,裕仁以皇太子身份奉命攝政。擔綱之初便不得不被迫交還青島,極大地刺激了這位未來的日本天皇。裕仁在24年后向近臣談及日本發(fā)動“大東亞戰(zhàn)爭”的起因時,仍心有余憤地說:“究其原因,是已潛伏于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和平條約的內容之中”,“強迫歸還青島”,“足夠激怒日本國民”。這表明,在裕仁心目中一直存在奪回日本在中國失去非分權益的欲望,這對日本未來繼續(xù)走向侵略的不歸路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裕仁成為昭和天皇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以阻止北伐為名,“圣斷”日本軍部出兵山東的奏議,再次選擇了武裝干涉中國內政的侵略路線,使日本逐步走向全面侵華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最終遭到可恥的失敗。(楊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