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面朝大海、背倚高山的大珠山東南麓進行挖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人們描摹了一幅一萬年前的古人類生活圖景,同時也首度以發(fā)掘實物為依托,將青島歷史之源上溯到至少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上世紀80年代初,原膠南縣的喬家洼村民在村外挖井取水時,發(fā)現(xiàn)了動物骨骼化石,直至2012年經過初步考古勘探,將此遺址確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并命名為“大珠山遺址”。經過14天的發(fā)掘,昨天初步告一段落的考古工作是首次在青島地區(qū)展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
????當初的水井已成為一個廢棄的小池塘,緊挨池塘,在距離地表3米左右的地層,幾名工作人員正用小鋤一點點撥開沉積的黑色淤泥,許多動物遺骨化石和古人類粗糙打磨的石制工具就隱藏其中。工作人員將它們用池塘的水流洗刷干凈后,分門別類裝入標有序列號的塑料小袋。與此同時,實物發(fā)掘時的具體位置也由全站儀現(xiàn)場用三維坐標標明。據悉,十余天的挖掘成果已暫時置于膠南博物館倉庫保存。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陳福友教授將遺址歸為“沼澤相”。他初步判斷遺址的形成:生活在附近水邊的古人類生活用品、以及動植物遺骸,受水流沖擊至此,經過二次堆積,埋藏密封而成。至于這些動物骨骼是否與當時的人類存有關聯(lián),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野馬和野豬的牙齒,普氏羚羊和鹿角,鹿的尺骨,還有體形相對較大的披毛犀的肩胛骨,以及不能明確的動物的下頜骨、脊椎骨……現(xiàn)場發(fā)掘的動物骨骼多達500多件。陳教授介紹,這些都屬于十余種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動物,它們將和一些未完全石化的樹木殘塊一起,作為一手資料,接受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為該遺址提供確切的年代定位依據。
????100余件經過初期打磨的石頭工具體積很小,在相對鋒利的一側呈現(xiàn)出反復摩擦削薄的痕跡。據介紹,它們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小型刀片,用來分割野獸的皮肉。與中國北方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石器類型基本相同,反映的是1至3萬年前的古人類生活方式。當然,具體是1萬年前還是3萬年前,還需要更加細致的科學方法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