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留學生沙衛(wèi)詩——
“老沙”的青島幸福生活
沙衛(wèi)詩已徹底融入青島的生活。
皮膚偏黑、深眼窩、友善的笑容、講一口字正腔圓的純正中文……若你在中國石油大學遇到這樣一位陽光帥氣的外國小伙,請喊他一聲“老沙”,他會特別開心。因為他感覺“老沙”這個稱呼特別接地氣,仿佛真正融入了中國的生活。
▲沙衛(wèi)詩已徹底融入青島的生活。
一家四口相繼中國求學
來自也門的“老沙”名叫沙衛(wèi)詩,現(xiàn)在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讀大四,高中一畢業(yè)即選擇來中國是因為他有一個“中國情結”。
上世紀70年代,沙衛(wèi)詩的父親夏維希來到上海同濟大學求學,4年的大學生涯使夏維希對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情感?;貒螅木S希經常在家研讀《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沙衛(wèi)詩和他的哥哥姐姐從小就耳濡目染?!拔覀兗依镆恢睊熘齻€印有福字的大紅燈籠,那是爸爸從中國帶回來的,他愛上了中國的餃子,回國教會了媽媽包餃子,每當客人來做客,餃子都是家里的主打美食,客人們贊不絕口?!鄙承l(wèi)詩回憶道。
2010年,沙衛(wèi)詩的父親再次來到闊別多年的同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隨后,沙衛(wèi)詩的姐姐和哥哥也先后來到中國求學。這使得沙衛(wèi)詩赴華求學的信念越發(fā)強烈。一心想來中國的沙衛(wèi)詩,在2013年終于實現(xiàn)了愿望。一年后,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沙衛(wèi)詩來到青島,踏進中國石油大學的校門。這樣,父親是同濟大學的博士、姐姐和哥哥在中國讀完本科,又分別在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讀研,沙衛(wèi)詩一家四人同在中國求學,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戀”上青島美景,所以愛上攝影
作為插班生,老沙在學習上付出了雙倍努力。同樣的一節(jié)課他會“蹭課”聽上兩遍?!耙幻督饚?,正面是你(近似),反面是我(精確),平放在桌面上,無論哪面在上,都不是愛情(極限),豎立起來,也不是愛情,因為這時還有你與我的分離?!崩仙秤绕湎矚g張丹青老師的高數課,枯燥的高數知識與愛情詩的結合能讓人悟出人生真理。
老沙的漢語說的格外流利,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時不時地蹦出一句網絡流行語。若不看他的樣貌,你甚至不敢想像這是一個外國人。在青島的四年間,老沙讀過很多中國名著,沉醉于《紅高粱》,喜歡中國古典文化《西游記》,還學會了快板、腰鼓、武術等?;谶@些中國“才藝”,老沙去年在“漢語橋·2017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中獲得個人賽銀獎。
青島帶給老沙的改變不止這些。因為迷戀青島的美景,老沙愛上了攝影。他說:“最初僅僅用手機拍照,發(fā)到朋友圈后好多中國朋友都評論說‘你拍的太美了’,這鼓勵了我,于是買了一臺單反相機,走到哪里都帶著它,其實畢業(yè)后我想留在青島做一名攝影記者?!比ツ晔罴伲仙城巴F州六盤水參加暑期學生記者訓練營活動。他在大學期間加入了大學生記者團,成為學校記者團里的第一名留學生記者。在六盤水的七天七夜時間,1200多公里路程,3000多張照片,記錄了老沙的學生記者成長之路。下個月,老沙和留學生同學一起創(chuàng)辦的雜志《INSIGHT》第五期即將出版,雜志面向青島的所有留學生,記錄著青島的風土人情及他們在青島的成長故事。
投身志愿服務,找到第二故鄉(xiāng)的溫暖
曾只有一座摩天輪的唐島灣穿上了繁華的“新裝”,東方影都拔地而起……在中國石油大學讀書四年的沙衛(wèi)詩見證了青島速度。他說:“中國建筑的建設速度在我們留學生中是公認的,你能相信嗎?在我們國家一棟四五層的建筑建完通常需要三四年?!?/p>
老沙說,他在青島找到了第二故鄉(xiāng)的溫暖?!皠偂灏唷瘯r,對于老師講的內容,我真的是云里霧里。我的中國朋友陳晉便主動給我們幾個留學生補課,后來他邀請我參加了向陽花支教團,給了我深入了解中國風土人情和溫暖別人的機會?!?/p>
很多中國學生參加支教活動,可很少看到支教留學生的身影。當2016年老沙與向陽花支教團站上云南山村幸福村的三尺講臺,在干凈的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時,臺下學生對學習渴望的神情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袄仙澈軒洝薄拔覀兿矚g你”“老師熱情又幽默”……孩子們寫給他的小紙條,老沙一直留著,那是他的最高榮譽?!艾F(xiàn)在孩子們還會經常用家里人的手機聯(lián)系我,問我過得好不好,什么時候再去看他們?!?/p>
“人人都有愛心?!痹鳛閷W校留學生學生會會長的老沙定期協(xié)調留學生們到西海岸的小學做志愿服務,號召更多留學生加入支教隊伍。
沙衛(wèi)詩是老沙也門名字的音譯,他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沙福。“?!贝硇腋#橇钏∠笞钌羁痰臐h字。“同濟大學的漢語老師曾告訴我:開心是一時的,但幸福是永恒的?!爆F(xiàn)在,即將大學畢業(yè)的老沙正在申請繼續(xù)留在中石大讀研究生。他說,“我希望將來畢業(yè)后留在中國,留在青島工作,追尋屬于自己的幸福?!保ㄇ鄭u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郭菁荔)